生成式AI:三块短板、两道难题、一个悖论

JS滚动广告
✨ AI前沿 | 每日人工智能最新资讯 ✨

自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提出“人工智能”术语以来,人工智能的发展起起伏伏,经历了多次炒作周期。这次似乎不一样,即使对怀疑论者来说,ChatGPT的发布也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重大突破。人们兴奋大呼:人工智能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!

工业革命的影响是全面的、深刻的、长远的,“综观世界经济史,工业革命是唯一一件大事”(Irad Kimhi,2006)。第四次工业革命如果到来,人们必会踌躇满志,经济必会生机蓬勃,生活必会欣欣向荣。然而,好像并不是。这是一个悖论。对此,时间可以给出答案,我们不必争论。有四个事实予以说明。

第一,人们对“智能”怀有与生俱来的痴迷,人工智能的发展充斥着乐观思潮。谢耘(2023)对其评价是:“志存高远,盲目乐观。”达特茅斯会议的主要参与者就曾作出大胆预言:

1958年,艾伦·纽厄尔和赫伯特·西蒙(两人共同获得1975图灵奖):“十年之内,数字计算机将成为国际象棋世界冠军” “十年之内,数字计算机将发现并证明一个重要的数学定理”。

1965年,赫伯特·西蒙(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):“二十年内,机器将能完成人能做到的一切工作。”

1970年,马文·闵斯基(1969图灵奖获得者):“在三到八年的时间里,我们将得到一台具有人类平均智能的机器。”

第二,自2009年以来我们时刻在“经历”第四次工业革命(也有人说是第三次工业革命)。在中国知网上,以“第四次工业革命”和“第四次产业革命”为题名的文章分别有386篇和48篇(不计入2024年),如下图所示。微电子(1984)、云计算(2012)、物联网(2016)、大数据(2016)、区块链(2017)、工业互联网(2017)、新基建(2020)等,都曾被赋以“第四次工业革命”的使命。现在轮到GenAI了。这意味着,GenAI需要达到与蒸汽机、发电机、内燃机、计算机和互联网一样的高度。

中国知网以“第四次工业(产业)革命”为题名的文章分布

第三,国外一般把GenAI(或AI)比作智能手机、云计算、互联网等特定技术,且通常使用“可能”“之一”等词汇。例如:

黄仁勋(2023.2):ChatGPT是“the iPhone moment of AI”, OpenAI 所做工作是“one of the greatest things that have ever been done for computing”。

比尔·盖茨在《The Age of AI has begun》(2023.3)中表示,图形用户界面和GPT是他一生中见证过的两次革命性技术展示,并指出:“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微处理器、个人电脑、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的诞生一样重要。”

亚马逊CEO贾西致股东信(2024.4):“Generative AI may be the largest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since the cloud (which itself, is still in the early stages), and perhaps since the Internet.”

第四,历次工业革命都不是预测的结果,而是后人的总结。第一次工业革命(1760—1840)结束40年后,术语“Industrial Revolution”才在阿诺德·汤因比的推动下为大众所知;第二次工业革命(1870—1914)结束40年后,经济学家才开始使用“Second Industrial Revolution”,到1969年戴维·兰德斯《不受束缚的普罗米修斯》才标准化了其学术定义;第三次工业革命尚无统一认识,暂且不表。这颇有“伟大不能被计划”的味道,让我们期待第四次工业革命不同。

本文写作中,得到马骏、马源、石光、王明辉、李勇坚、白惠天等人的支持和帮助,在此一并感谢。

发表评论